中國對聯合國思想理念上的重大貢獻—錢文榮

      發布時間: 2015-11-05

      字號:

      中國對聯合國思想理念上的重大貢獻——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文章之二[1]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聯合國協會常務理事  錢文榮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于1971年恢復以來的44年中,中國對聯合國事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維護國際和平、促進經濟發展、裁軍、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以及聯合國各個機構的運作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獨特主張和建議。但是,我國對聯合國事業最大的貢獻,應首推我國國家領導人在思想理念方面的貢獻。在國際形勢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中國國家領導人都提出了具有戰略遠見的思想理念,為聯合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了聯合國的發展。

      (一)毛主席“三個世界”理論大大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

       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來華訪問的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和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詞(即現在所說的“發展中國家”),初步形成了“三個世界”的理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以76票對35票的壓倒多數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的第2758號決議后,毛主席再次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詞。他說,我國進入聯合國是第三世界抬著轎子請進去的,并指示我國代表團到聯大的第一次演說要伸張正義,長世界人民的志氣,滅超級大國的威風;要聲明中國反對任何大國的干涉、侵略控制和欺負;要支持一切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同年11月15日,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首次正式參加聯合國大會,他在長達45分鐘的發言中帶給聯合國和各國代表團的就是毛主席的這個“三個世界”思想。隨后,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再次會見卡翁達總統時就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同年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進一步全面闡述了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他指出: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于第三世界。中國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具有相似的苦難經歷,面臨共同的問題和任務,把堅決同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一起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而斗爭看作是自己神圣的國際義務。廣大發展中國家聽后耳目一新,倍受鼓舞。他們都認為,中國進入聯合國給聯合國帶來了新生。毛主席的三個世界理論極大地長了發展中國家的志氣,壯了他們的膽,給他們增添了在聯合國內為爭取合法權益、反對強權而斗爭的勇氣,有力地鼓舞了當年在聯合國內外如火如荼的反霸斗爭。

      四十四年來,毛主席的“三個世界”理論一直是我國聯合國外交工作的指導思想,始終堅定不移地站站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邊,為他們伸張正義,支持他們的合理要求,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樣的事例很多,枚不勝舉。最突出的要首推1981年在選舉新秘書長過程中,中國堅持支持發展中國家競選聯合國秘書長,與美國對峙,連續16次使用否決權,最后迫使已經擔任了兩屆秘書長的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宣布退選,促使大會成功地選出來自發展中國家秘魯外長德奎利亞爾出任第五任秘書長,并從此創造了按各大洲地區輪流挑選秘書長的新慣例,因此從那時到現在的四任秘書長均由發展中國家的人擔任。這是中國對聯合國事業的一大貢獻。

      (二)鄧小平同志關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理念為新時期國際新秩序的走勢指明了方向。

      1974年4月9日至5月2日,應不結盟運動的提議,聯合國召開第六次特別聯大,討論原料和發展問題,但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這在聯合國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它反映了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中國政府對這次會十分重視,派時任中國政府副總理的鄧小平率團出席這次大會。他在歷時半小時的發言中在詳細闡明毛主席“三個世界”理論的同時,全面申述了中國關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他指出:建立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基礎上的舊秩序“使得貧國愈貧,富國愈富,貧國與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因而成為“發展中國家解放與進步的最大障礙”。進而他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問題提出了六項具體主張即: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 國際經濟事務應當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而不應有少數國家壟斷; 發展中國家人民有權自行選擇和決定他們自己的社會、經濟制度; 國際貿易應當建立在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基礎上; 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應當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不附帶任何政治、軍事條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必須實用、有效、廉價、方便。他的發言這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贊同,報以長時間的春雷般掌聲。最后這六項主張全部被大會采納,寫進了大會最后通過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中,成為該文件的主體內容,為這次大會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從東歐劇變到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世界處在新舊格局交替的轉折關頭。1988年12月,鄧小平在接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提出不但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還應考慮國際政治新秩序。他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錢其琛副總理1990年9月28日在第45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全面系統地闡明了鄧小平關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念。三天之后,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即老布什)1990年 10月1日在聯合國的大會上提出了他的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張,強調這個“世界新秩序”只能也必須由美國“領導”。他說,在這一點上美國“決不退讓”。這樣在聯合國內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秩序觀,并立即引起了熱議。

      布什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主張的背景是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后,美國成了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戰略家們認為,隨著蘇聯東歐解體,地緣政治已從地區問題擴大到全球范圍,歷史已經“終結”。正是基于這個思想,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不再以國家或地區為中心,而是以全球為中心,其戰略意圖是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支配的全球地緣政治體系,也就是美國統治下的單極世界。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國際新秩序觀,則是以主權國家為中心,主張國際新秩序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他指出:“現在出現的新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不能長久維持的。少數國家壟斷一切,這種形式過去多少年沒有解決問題,今后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和平共處,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別國內政、挑起別國內亂。”這是與老布什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是截然不同的新秩序觀,在聯合國內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議論。鄧小平同志的觀點和主張為世界進入新時代后究竟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國際新秩序指出了正確方向。

      為此,第二年第46屆聯大在一般性辯論中展開了一場以“世界新秩序”為主題的激烈辯論。會上形成了兩種完全對立的新秩序觀。多數西方國家的代表站在美國一邊支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觀,而廣大發展中國家支持鄧小平的“國際新秩序”觀,并且尖銳地批駁了布什的“世界新秩序”的主張。例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指出,“國際新秩序決不能建立在霸權統治的基礎上”,不應由在最近世界劇變中“任何特定的受益者”把它強加給這個世界。加納外交部長阿薩莫阿赫代表不結盟運動在發言中說,“新的世界秩序決不應該是要求第三世界向任何超級大國投降……不結盟運動不能容忍那些企圖成為超級大國監護人的國家。”他們強烈呼吁建立一個公正、平等和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表明鄧小平的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在聯合國內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主張,為建立一個公正、公平、平等和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胡錦濤主席的“和諧世界”理念指明了新世紀世界發展的道路。

      2005年9月,胡主席在紀念聯合國成立60周年的首腦會議上向全世界提出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理念和遠景,并闡明了構建和諧世界的基本內涵。他指出,建設和諧世界必須:第一,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第二,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第三,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第四,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胡主席的“和諧世界”理念是在新世紀對毛主席“三個世界”的理論和鄧小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全面地適應新世紀國際政治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需要,展示了中國特色的新世界觀體系的構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基礎,而構建和諧世界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崇高目標。

      胡主席的“和諧世界”理念和主張一經提出,立即在聯合國內和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0年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的“全球治理與和諧社會”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和諧世界”的理念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和精神是一致的。它同聯合國呼吁“國家和人民團結起來,解決全球性挑戰,為了集體的和平與安全共同努力這一愿景,有許多共同之處。”他說:“真正的和平取決于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取決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取決于對人權的尊重。這也是‘和諧世界’存在的基礎。”這些年來,潘基文秘書長在他的許多講話中都反復使用了“和諧”、“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這些詞匯。2010年10月,第65屆聯大還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每年二月第一個星期為世界不同信仰間的和諧周,并決定設立世界不同信仰和諧周,以增強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諧合作。

      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媒體和專家學者以及政治家也都對“和諧世界”給了高度評價。法國國際問題專家卡皮爾所說: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提出了國際關系領域一個‘新模式’,對于建設未來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非常積極’的‘獨創’意義。”韓國“中國經濟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李映周說,“和諧世界”的理念擺脫了國際關系學中以實力為基礎、片面追求國家利益的新現實主義思維,強調各國采取理性、道德和規范的行動。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杜伊斯堡大學教授托馬斯·海貝勒說,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建立“和諧世界”的構想最終將成為人類共享的理念和理想。

      (四)習近平主席創導的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實現人類渴望和平與發展目標的現實途徑。

      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下旬首次出訪俄羅斯期間提出的。習主席說: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今天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朝和平與發展的目標邁進,而合作共贏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途徑。兩年多來,他在多個國際會議上闡明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相信他在即將參加聯合國舉行的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的大會上會進一步闡明這個思想理念。

          70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硝煙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共同創建了聯合國,并建立了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70年來,聯合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權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如今的世界仍很不太平,根本原因是《聯合國憲章》沒有得到充分執行,時常遭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干擾和破壞?,F在還有一些國家和勢力固守冷戰思維,迷信零和博弈,否認歷史真相,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要求背道而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恪守各國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的承諾,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思考。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今年2月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會議上說: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回答了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這個問題。他還強調,習主席創導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核心是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不干涉內政和尊重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等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對世界和平承擔的首要責任,開展對話和合作,而不是對抗;實現雙贏和共贏,而不是單贏。

      習主席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包含了政治、安全、經濟和文化多個方面。他主張:

      ——在政治上,各國應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捍衛《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政治解決沖突的方向。

      —— 在安全方面,要創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各國和各國人民應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

      —— 在經濟方面,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享發展成果。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要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使之更加公平公正。

      —— 在文化方面,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樹立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平等、相互包容的觀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習主席創導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與那種主張由某個超級大國主宰國際事務,或以所謂的“普世價值觀”把一種自詡為“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一統天下的霸權理念,是截然不同的。他深刻揭示了當今世界國際關系發展的規律和特征,為人類社會把握、描述和解釋發展變化中的世界圖景提供了一個嶄新新視角,為世界文明發展探索了新道路新方向。正如王毅部長所指出的那樣,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既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和創新,必將對未來國際關系發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習主席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舉行的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大會將進一步闡明這個理念。相信它將成為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理念。

      縱覽聯合國成立70年來,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講臺上發表的講話至少已有數千篇,提出過各種各種的主張,但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像中國領導人這樣給聯合國和世界的發展提出如此遠見卓識的戰略性思想理念,來引領聯合國事業的發展,指明世界前進的方向和道路。(5581字)

       


       


      [1]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聯合國協會觀點

      返回列表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