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聯合國要聞摘編
發布時間: 2023-01-30
字號: 小
中
大
一、世界銀行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1.7%,系近30年來第三低
1月10日,世界銀行公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低于2022年6月預計的3%。2023年1.7%的經濟增長預期將是近30年來經濟增速的第三低數據,僅高于發生全球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受通脹高企、利率上升、投資減少以及烏克蘭危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正在急劇放緩。世行預計,發達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為0.5%,較此前預期下調1.7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經濟增長為3.4%,較此前預期下調0.8個百分點。其中,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0.5%,歐元區為零增長,中國增長4.3%。
二、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生活成本上升是全球最嚴重的短期風險
1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生活成本上升是全球面臨的最嚴重的短期風險,而氣候變化應對不力是全球面臨的最嚴重的長期風險。報告按照未來兩年和未來十年的時間框架,以風險的嚴重性排序,分別列出全球面臨的十大短期和長期風險。其中,生活成本上升、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地緣經濟沖突位列全球短期風險前三位;減緩氣候變化失敗、適應氣候變化失敗、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位列全球長期風險前三位。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薩迪婭·扎希迪表示,各國需要共同努力,加強團結合作,以正確、有效的方式來應對這些風險。
三、聯合國呼吁關注老年人權利和福祉
1月12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為實現可持續的未來,必須優先考慮老年人的權利和福祉等問題。2021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1億,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6億。80歲及以上的人口增長速度更快。人口老齡化是當今時代鮮明的全球性特點。各國應采取具體措施,在養老金和醫療費用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為不斷老齡化的全球人口提供支持。
四、聯合國秘書長呼吁為建設和維護法治貢獻力量
1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會員國遵循聯合國憲章所承載的愿景及價值觀,維護法治,以使聯合國變得更加強大。古特雷斯在安理會關于加強國際法治問題的公開辯論會上表示,法治是聯合國及其和平使命的根基。法治能夠保護弱者,預防歧視、騷擾和其他侵犯行為,更是防止種族滅絕等殘酷罪行的第一道防線。同時,法治也是國際合作與多邊主義的根基。世界正面臨“法治匱乏”所帶來的嚴重風險。維護法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所有會員國負有維護法治的責任和義務,并應將法治用于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碎片化或致全球經濟萎縮達7%
1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全球經濟經過數十年一體化后,如果陷入嚴重碎片化,總體經濟產出可能萎縮多達7%。如果出現科技脫鉤情況,一些國家的產出可能萎縮8%至12%。即使全球經濟碎片化程度有限,全球地區生產總值(GDP)也會萎縮0.2%。隨著全球經濟進一步轉向“金融區域化”以及“全球支付系統碎片化”,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面對的風險最高。隨著各國減少對風險的分擔,宏觀經濟波動恐將加大,危機將更為嚴峻,并使各國的緩沖機制承受更大壓力。這可能削弱國際社會支援身陷危機國家的能力,未來要為主權債務危機制定解決方案也將變得更復雜。
六、國際勞工組織預計2023年全球失業人數將增至2.08億
1月16日,國際勞工組織發布《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3年趨勢》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就業增長將僅為1.0%,不及2022年水平的一半。2023年全球失業人數將小幅增加約300萬,達到2.08億(相當于全球失業率為5.8%)。失業人數的小幅增長,標志著2020年至2022年全球失業率下降趨勢的逆轉。經濟滯脹狀況對生產力和勞動力市場的復蘇產生威脅。區域間勞動力市場前景差異顯著。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就業增長率預計約為3%或更高。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預計就業增長率約為1%。歐洲和中亞地區,預計2023年就業率會有所下降?!?br />
七、劉鶴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并發表致辭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于1月16日至20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主題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強合作”。1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年會并發表致辭。劉鶴表示,中共二十大成功召開,選舉產生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擘畫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宏偉藍圖。按照中共二十大精神,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強調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堅持依法治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過努力,今年中國經濟將實現整體性好轉,增速達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我們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推動全面加強國際合作。
八、古特雷斯:世界局勢正面臨“五級颶風”,各方須采取緊急行動
1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表示,世界正處于一場“五級颶風”的風暴眼,呼吁各方采取緊急行動,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他表示,當今世界在諸多方面正受到“完美風暴”的侵襲:全球經濟前景黯淡,新冠疫情影響持續,沖突、暴力和戰爭“火上澆油”。氣候災難是關系人類存亡的挑戰,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承諾現在幾近破滅,這將帶來毀滅性后果。向凈零排放的過渡必須以真正的減排為基礎,而不能依賴于碳信用和影子市場。南北分化也在加深,一個“道德淪喪的金融體系”正在放大系統性的不平等,應建立一個新的債務架構,提供流動性、債務減免和長期貸款,使發展中國家能夠投資于可持續發展。發展中國家需要獲得資金,以減少貧困和饑餓,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他敦促二十國集團就一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刺激計劃達成一致,以支持全球南方國家。多邊開發銀行也須改變其商業模式,除自身業務外,還須專注于將私營資金系統性地引導到發展中國家,為其提供擔保,成為風險的第一承擔者。
九、《黑海谷物倡議》促成1780萬噸糧食出口,緩解糧食供應危機
聯合國、俄羅斯、土耳其和烏克蘭于2022年7月22日在伊斯坦布爾達成了《黑海谷物倡議》,允許通過安全的海上人道主義走廊,從烏克蘭位于黑海的三個主要港口(切爾諾莫斯克、敖德薩和尤日內-基洛夫格勒)向世界各地出口谷物、其他食品和包括氨在內的化肥,并為此設立了聯合協調中心。根據《黑海谷物倡議》,從2022年8月至今年1月18日,共有1780萬噸糧食和其他食品出口至43個國家,中國是主要的出口接收國,西班牙其次,土耳其位列第三。近44%的出口小麥被運往中低收入國家,64%運往發展中經濟體。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22年購買了出口小麥總量的8%,支持其在世界各地受饑餓困擾的地區開展人道主義行動。迄今為止,聯合協調中心已經促成了1300多次航行。聯合國繼續支持相關努力,繼續為執行倡議提供援助,以增加糧食和化肥的供應,并敦促各方努力消除障礙,以減少積壓工作,提高聯合協調中心內的業務效率,從而解決2023年因化肥價格持續高漲而可能出現的全球糧食供應危機。
十、聯合國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至1.9%
聯合國1月25日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受多重危機交匯的影響,世界經濟前景暗淡且存在不確定性。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1.9%,是數十年來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及其引發的糧食和能源危機、通脹飆升、債務收緊以及氣候緊急狀況等導致世界經濟遭受重創,所有經濟體經濟前景均顯暗淡。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增長勢頭明顯減弱,全球其他經濟體由此受到多重不利影響。持續的經濟疲軟和收入增長緩慢不僅會阻礙消除貧困進程,還會制約各國更廣泛投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力。各國政府應避免采取財政緊縮政策,通過直接政策干預措施重新分配公共支出并重新確定優先事項,從而創造就業機會,重振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額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融資需求每年將高達數萬億美元,亟需作出更強有力的國際承諾,以增加獲得緊急資金援助的途徑,同時調整和減輕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并擴大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融資規模。
返回列表